|
一、人民生活 據菲律賓國家統計辦公室、衛生部、勞工部2009年統計,菲律賓家庭年均收入20.6萬比索。近年來,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較慢,2012年6月貧困家庭比率為27.9%。2012年消費品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.8%。人均壽命70歲,人口出生率1.9%。(資料來源:國家統計辦公室、衛生部、勞工部) 二、體育事業 菲律賓重視體育事業。第二屆亞運會曾于1954年5月1日至5月9日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舉辦;2006年多哈亞運會上,菲律賓獲4金6銀9銅,列金牌榜第18位。 三、教育事業 菲律賓憲法規定,中小學實行義務教育。政府重視教育,鼓勵私人辦學,為私立學校提供長期低息貸款,并免征財產稅。政府重視教育,同時鼓勵私人辦學,為私立學校提供長期低息貸款,并免征財產稅。初、中等教育以政府辦學為主。截至2006年,全國共有中、小學44302所,小學生入學率達91%,中學生入學率60%。高等教育主要由私人控制。全國共有高等教育機構1599所,在校生約244萬人。著名高等院校有菲律賓大學、雅典耀大學、德拉薩大學和阿特尼奧大學等。 四、新聞媒體 菲律賓主要英文日報:《馬尼拉公報》、《菲律賓星報》、《菲律賓每日問詢者報》、《每日論壇報》、《馬尼拉時報》、《馬尼拉標準報》《商業世界報》《商業鏡報》《馬拉亞商業觀察報》。菲文日報:《前進報》。華文日報:《世界日報》、《菲律賓商報》、《菲華時報》、《聯合日報》和《菲律賓華報》。 總統府新聞部:前身為總統府新聞辦公室,負責制定國家媒體政策,發布政府信息,運營國有媒體,與菲私營媒體界保持溝通和引導,并對駐菲外國媒體和通訊機構進行注冊和管理。其下屬主要新聞單位如下: 菲律賓通訊社:官方通訊社,成立于1973年3月1日。與中國、馬來西亞、印尼、泰國、巴基斯坦、日本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通訊社建有新聞交換關系,與美聯社、路透社均有工作聯系。 人民電視臺:前身為1974年創辦的菲律賓政府電視臺,經費來源為政府財政撥款和經營收入。主要為政府發聲,播出新聞和公共信息類節目、紀錄片等。 國家廣播電臺:為菲歷史最為悠久的電臺之一,覆蓋全國主要城市。 新聞組織有全國新聞記者俱樂部、新聞攝影家協會、出版者協會等。全國有257家出版機構。 全國有629家廣播電臺,其中商業電臺488家,非商業電臺51家,32家政府所有,10家宗教臺,7家教育臺。137家電視臺,其中廣播局和人民電視臺屬官方性質,其余均為私人所有。菲廣播電臺、電視臺使用的語言主要是英語、菲律賓語和華語 。 五、交通運輸 截至2019年1月,菲律賓境內交通運輸以公路和海運為主。鐵路不發達,集中在呂宋島。航空運輸主要由菲律賓航空公司等航運企業經營,全國各主要島嶼間都有航班。 鐵路:總長1200公里。 公路:總長約21.6萬公里。客運量占全國運輸總量的90%,貨運量占全國運輸貨運量的65%。 水運:總長3219公里。全國共有大小港口數百個,商船千余艘。主要港口為馬尼拉、宿務、怡朗、三寶顏等。 空運:各類機場203個。國內航線遍及40多個城市,與30多個國家簽訂了國際航運協定。主要機場有首都馬尼拉的尼諾·阿基諾國際機場、宿務市的馬克丹國際機場和達沃機場等 [2] 。(資料來源:菲國家鐵路、陸地運輸辦公室、海洋工業局、菲律賓航 |